,本轮钢铁行业的调整与1993年至1995年、1998年至2000年、2008年至2010年这3个周期有质的区别,不要以为再等两年寒冬就会过去。要丢掉幻想,求异图变,从自身做起,下功夫转型。
其次,钢铁企业要关注中央提出的“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”。赵喜子表示,现在顶层设计不论做出何种决策,都面临风险。顶层设计的最后选项是稳增长,即增加投资、量化宽松、地方发债、原债务展期、发展直接融资、PPP(公私合作模式)、金融改革、降准降息、减税、稳出口、稳房地产,以及推行“一带一路”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等。政府层面的这些声音与钢铁企业息息相关,企业要根据这些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安排。
再次,钢企要管理创新。例如,石横特钢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300多万吨产能的普通钢铁企业,吨钢利润高达300元,靠的就是管理创新。他们把钢铁生产工序配套得天衣无缝,把各工序产能发挥到极致,物流、信息流和资金流处于完全受控的状态。再如,有的企业优钢、特钢搞得非常好,生产组织和在线管理完全按标准化作业,而标准化的内涵是精细化、系统化、规范化。
在钢铁行业寒冬的日子里,不同社会层面的关注点也开始出现变化。“企业在研究怎么活,即使准备退出钢铁,也是换个活法;政府在研究企业怎么‘死’,例如实施新环保法、淘汰落后产能、进行兼并重组、制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、要求不得新上钢铁项目、钢铁行业不给予新增贷款以及抽贷等,也可以说是在制定负面清单;而行业组织对企业的生死都关注,都研究。”
“特殊时期,政府和行业组织要设法引导钢铁企业控制钢产量,这比压缩产能管用。”赵喜子还指出,政府对钢铁行业不能只研究企业怎么死,还要研究怎么活。他举例,前不久的铁矿石税改、工业用电价格调整等政策,给企业带来了好处;发展直接融资、重振股市等措施,在降低上市钢铁企业的融资成本的同时,也增加了非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。
赵喜子建议,当前为缓解钢铁企业压力,政府应继续鼓励产品出口,不要过分担忧反倾销。在融资政策方面,不能一刀切,该增加贷款的应该提供贷款,特别是节能环保方面的贷款;对钢铁企业不能好坏不分地一律停贷或抽贷。在联合重组退出通道方面,政策设计应可操作,能落到实处。钢铁企业“走出去”应给予金融支持,国企、民企要一视同仁。
Q345B方管-Q345B方矩管-Q345B矩形管